五维三阶赋能 AI融合提质——人工智能学院开展全院磨课专项行动

作者: 时间:2025-11-04 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OBE理念,人工智能学院于第3教学周起组织全院基层教学组织开展“磨课”专项行动。学院以“五维三阶”模式(五维:课程目标、内容、方法、评价、资源;三阶:个人精磨—团队协磨—学院展磨)为总纲,聚焦“AI赋能、交叉融合、产教协同”三大关键词,组建9个磨课组,覆盖100%任课教师、100%课程、100%教学环节。

一、顶层架构:学院高度重视,严密组织

接到学校关于开展2025年磨课活动的通知后,人工智能学院高度重视,糜玉林院长召集教学副院长、教务办公室及各专业负责人开会,研讨学院磨课实施方案。经反复研究,出台学院关于开展2025年磨课活动的实施方案。决定按照专业和课程划分,将全院任课教师划分为9个磨课组,每个磨课组明确磨课审查专家。在教师相互听课的基础上,由磨课审查专家对组内每位教师进行随堂听课,并按照学校制定的标准进行打分。

二、AI赋能磨课:让AI贯穿课堂授课全流程

磨课审查过程中,各位审查专家重点检查AI技术的应用情况。从教学目标和内容到教学方法和评价,再到教学资源建设,形成教师人人学习AI基本应用、人人用AI赋能教学的良好局面。

三、交叉融合磨课:打破专业壁垒,互相听课学习

学院打破专业系与数学教研室的界限,开展“交叉听课”活动。这种“交叉听课”不仅帮助专业教师精准定位模型背后的数学短板,也让数学教师将数学理论联系工程实际。让课堂案例库实现“数学有出处、专业有着落”的双向促进,真正把“数学为基、专业为用”从口号变成可量化的教学成效。

四、专家指导磨课:传授经验,精准把脉

各专业结合磨课工作安排,邀请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督导专家等,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支招。自动化系专业负责人张鑫教授作了提高课堂“引力场”的探索分享,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为例,从第一次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个方面探索提高课堂引力场的途径。人工智能系针对第一轮磨课,邀请听课组专家教授现场“把脉”,分享教学改进意见,助力教学质量提升。机器人工程系邀请教学督导彭绍雄教授从教学督导的视角,结合磨课听课案例,全面系统地梳理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包括课前教学准备、课程知识图谱构建、学生兴趣激发、板书设计、课程讲解深度、教姿教态及语速调节等内容,给出相关建议。

接下来,人工智能学院将总结本轮磨课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质量提升方案,常态化开展专家指导与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不断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力争在课程创新、师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新突破,为培养更多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港城东大街100号   传真:0535-6915078   招生咨询:0535-6915009

鲁ICP备17042781号-3   鲁公网安备 37061302000005号      维护:烟台理工学院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