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角色意识与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 时间:2017-03-16 点击数:

   高校教师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主体性高度宏扬的群体对自身的职业应该有着明确的角色意识,明白社会对自身的素质有哪些期待,明确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人民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等,这样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或社会实践进行自觉有效的反思,才能提升教育智慧,履行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另外,高校教师要对自身成长的规律有所把握,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自己拥有一个有价值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首先,高校教师是社会的监督者和引路人。高校教师接受新信息、新思想的渠道比较开阔,对社会变迁过程中潜伏的危机比较敏感,并且对问题的思考也有一定的深度,他们既能直面现实又能超越现实,敢于透过各种社会现象直观其背后的原因,并且能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他们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和人类前进的方向,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价值的澄清者,人类命运的守护神,“精神家园”的缔造者。希望更多有思想、有觉悟的高校教师能成为社会的监督者、批判者和引路者,并且以先进文化和先进价值观启迪学生和民众,让公正、民主、和谐、进步等观念深入人心,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为人类的幸福而辛勤耕耘。

    其次,高校教师是新知识的创造者。高校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良好的实验设备,有着源源不断、充满生机活力的莘莘学子,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环节。高校将不再被动地适应社会,而是以其创造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产业以及培养的合格人才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此,高校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要及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以及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要拓宽学科边界,善于从大的学科群中孕育新思想,多视角、多领域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寻找创新的动力和契机;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动到社会生活中,到生产实践中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社会需要,体验真情实感,寻找创新源泉;要有合作意识,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优势,进行必要的学科重建和整合,形成多学科合作的研究群体。高校教师要结合教学和科研实践,逐步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在研究过程中不断生成,不断扩展自己的研究视野,不断创新知识体系或科学范式。

    再次,高校教师是先进文化的普及者。高校教师有着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厚的科学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要通过教学和科研等形式将优秀文化有效地传播到各类学员中去。高校教师不仅要为科技和文化创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且要帮助尚未知识化的劳动者实现知识化。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需要大量有较高文化道德素养的普通劳动者。为此,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类成人教育培训的机会向广大学员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和社区联合,送教上门,帮助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掌握新知识、新技术;还可以通过编写科普读物及软件制作,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民间大众中进行科学和文化启蒙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高校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高效获取知识和有效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大胆探索,在广阔的知识和智力活动背景下去思考,去创新。

    第四,高校教师是创业者。高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者,而且是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创业者。 高校要利用科技和知识优势大力兴办知识产业,使“学、研、产”结合,实践知识物化的职能;或使知识再生产所创造出的新知识、新技术迅速进入生产领域,形成相应的新产业;或使知识与劳动者融合,通过教育使劳动者掌握知识,从而形成教育产业群。

    另外,高校教师要积极兴办文化产业,了解文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文化创新优势,多层次、全方位地开拓文化市场。文化生产既可以有高深的理论前沿研究探讨,也可以有充满智慧和人生哲理,老幼皆宜、雅俗共享的文学艺术作品,还可以是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或视听材料等。目前我国大学里存在着教师隐性失业现象,一些系科由于招生数量逐年下降,教师课时不足,又缺乏其它创业门路,所以造成人员闲散、疲软,生活质量不断下降。这些教师可以去从事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普及工作,将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技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事例写成普及性读物,为提高民族素质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当然科普作品也需要创新,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和提炼,需要一定的人文素养做底蕴。高校教师可以做一番努力,将自己掌握的多方面知识经验融会贯通,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创作出高质量的普及性作品,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化大众的心灵空间。当然文化产业应有不同层次,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随着高等教育民主化步伐的加快,群众的文化品味也在不断提高,先进的政治经济理论及富有哲理性的文学作品及感悟型随笔,也会有很大的市场。另外高校教师也可以主动调查教育的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举办各类培训班或与企业、个人联合办学,或寻找国际合作伙伴,联合办学,使教育本身也成为一种科学技术和文化普及性质的产业。高校教师在文化产业和教育产业中大有用武之地,或许还能开发出一个较大的产业群,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国家经济的振兴寻找新的增长点,也为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占领国际市场,繁荣世界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高校教师是教书育人者。教书育人,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乃是高校教师的神圣职责。高校教师要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用人类文化的精华启迪学生的智慧、培育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高效、健康地发展。高校教师所传之“道”应该是通过学习积累和理性反思、升华而内化了的“大道”,也是自己不断实践、不断经验与反思体验后所领悟出来的“真道”,是在学术实践和道德实践中长期摸索之后所“得”之“道”,它弥漫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教师所悟之“道”蕴含着宇宙万物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既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规律,也包括作人和作学问的一些真知灼见;教师所授之“业”,也应该有独到的见解,是深入研究后对专业的一种“通观力”和“穿透力”,是专业之精髓所在。学生学习领悟之后可以再生、再造,可以创新;所解之“惑”,包括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终极意义之困惑,以及对学问之困惑。教师要善于透视学生的内心,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冲出重重迷雾,走出心灵误区,到达光明彼岸。教师要善于设疑问难,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使学生在经历苦苦的思索之后豁然开朗,悟出其中的道理,寻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能将所悟之道迁移到广泛的领域中去,真正达到触类旁通或“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人生旅程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才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才能保证一生受益无穷,可持续发展。

    高校教师要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一方面要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有明确的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对高校教师成长的规律有所了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个整体规划。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领域的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自身的具体情况对学习、研究、教学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例如一名优秀的社会学科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最初几年要以教学为本,通过认真踏实的备课、上课等环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职业基础。经过三五年的实践,可以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或在职进修等途径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为今后的工作“加油”、“充电”,并且通过对实践的自觉、理性反思使自己的教育能力和学术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这样“学习实践反思”循环往复、相互促进,经过几个回合就能造就出名副其实的高校专业化教师。当然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个性的教师也可有不同的追求。有的教师比较适合进行抽象的理论思维,思维有深度且有原创性;有的教师比较擅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通过教学有效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并且能通过理性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效能感。因此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要求应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自身也可根据各自的优势有所侧重。另外,高校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不要仅仅为了提高收入而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既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又损害了自己的身心健康,牺牲了自我反思和提炼、创造的时间,也降低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当然高校管理也要为教师的成长创造宽松的人际环境和良好的生存发展条件,不要让教师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反差太大。学校对教师的个性要有一定的包容度,为他们的创新营造一种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高校一方面要解放教师的主体性,使教师在课程的设置、教材和教法的选择以及专业发展方面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学校还要为教师终身学习提供制度支持,要安排教师轮流休学术假,并为他们学习进修提供经费和其它权益保障,对成绩突出者要给予奖励。

    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统筹管理,提高人才资源开发和合理配置效益。一要帮助“冷门”学科的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交叉融合,在交流融合中寻找学科新的生长点,拓展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空间;二要加强学科之间教师的跨系室、跨校、跨区域合作,形成大的学科群体。三要加大人力资源统筹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智力资源的损失和浪费。首先要对高校人才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然后进行合理配置,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都能各尽所能;同时要注重整体优化效益,避免人际内耗或搭配不合理所造成的浪费;其次要避免盲目研究、重复研究、低层次研究所造成的无市场、无效益或由于“大材小用”造成的经济性浪费,以及由于意识形态的整合和消解作用对教师创造性的禁锢所造成的浪费。四是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优势,进行校本培训,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第三,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政策法规。《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各类大学领导都应该增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识。在管理体制上,要减少行政审批手续,给国际中介机构以及合作主体以更多的自主权,争取更多的机会,提高办事效率;在教师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定期访学交流制度。高校教师要在国际教育市场的开发与运营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且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办学和国际交流的机会高效率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水平,提高外交素质和对国际经济、政治的敏感性,并且及时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总之,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既要有明确的职业角色意识,又要懂得高校教师成长的规律,既能使自身的社会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又能体验到职业的幸福,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供稿人:陈梦玥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港城东大街100号   传真:0535-6915078   招生咨询:0535-6915009

鲁ICP备17042781号-3   鲁公网安备 37061302000005号      维护:烟台理工学院网络中心